——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七次会议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司建楠 发布时间:
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第七次会议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作了“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增长”的主旨讲话,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
会议通过了《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主席团主席的议案》、《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副会长的议案》、《关于荣剑英同志不再担任中国工经联秘书长、法定代表人的议案》、《关于熊梦同志为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秘书长和法定代表人的议案》、《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理事的议案》、《关于变更中国工经联理事的议案》、《关于发展中国工经联单位会员的议案》、《关于中国工经联办公地址变更的议案》。
面对新形势 把握新常态
李毅中指出,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发展历史阶段,企业要把握变化了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速度的换挡期,调整改革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李毅中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指标仍在合理区间内,这是新形势下的新常态。要积极谋划发展,而创新应成为动力的源泉。
从经济运行看,首先,工业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明显放缓、缓中趋稳、稳中提质,行业地区差异明显增大。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从2008~2013年,工业增幅分别是12.9%、11%、15.7%、13.9%、10%和9.7%,增速已明显放缓。分行业看,增速较快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原材料增幅回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7.5%,能源工业估计只有4%左右。分地区看,各省区市增速差异较大,一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增速大幅度放缓。同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化解过剩、质量品牌、三网融合等转型升级的措施见到成效。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结构调整正在深入。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见到一定成效。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4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幅下降了6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9%,分别比上半年回落约2个百分点。钢铁、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继续下降,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21.8%的较高增速。这是改善宏观调控走出的一步,调整是必须、合理的,有助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达到48.5%,相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降为41.5%;但也引来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忧,对此应两分法来分析判断。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关键,保持一定的增幅是必要的,但如果忽视了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违背了常态,恐事与愿违,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成本费用上升,盈利状况分化,企业状况有起有落、有喜有忧,差异化应当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市场需求不足,1~11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但其中食品、服装、鞋帽、家电、日用品等增幅都在10%左右。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3个月负增长。企业反映,银行抽贷、压贷、停贷现象增加。企业成本费用上升,1~3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收入中成本高达86.02元,同比上升了0.19元,企业五险一金总量占到工资总额近一半。企业利润提高,但行业差异较大。
认清外部变革 确立新思路
李毅中强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银行定向降准、定向减息,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发展,实施企业收费清单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售房放宽信贷等,尤其是出台了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十项措施,以及非对称降低银行存贷基准利率措施。以上有的已经见效,有的正在落实。在落实中肯定会有困难和阻力,要以积极态度去化解、改进,扩大政策效果。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缓慢艰难复苏,仍然存在着深层问题和新的变数,但各国都在谋求深度变革调整,美国“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的战略实施见到了成效。德国提出“工业
李毅中指出,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变革,给我国经济带来双重压力和新的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世界经济在发展,大家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有合作交流,更有竞争竞赛。我们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新思路,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增强忧患意识 创新投资理念
“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常态,企业应寻求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李毅中指出,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是推动转型升级,改变工业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第一,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双重压力与挑战,企业家应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创新动力。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需求和发展余地,雄厚的资金积累及外汇储备等也是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不具备的。我们应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走好自己的路。对照德国“工业
第二,创新投资理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内涵为主发展。经验证明,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的战略措施,投入产出比可达3:1(产出包括利、税、折旧、工资和利息)。今年1~11月全国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前后占比就已达到50%~69%。企业应集中自有资金,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吸引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装备改善、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内容,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短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发展要由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投资主体,要改进和规范投资行为。首先是多渠道准确及时了解市场供需,避免信息失真误导;无论何种企业都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权责一致、盈亏自负、风险自担。无论国内、国外项目投资都要从市场需求、原料产品、物流运输、资源环境、技术路线、投资回报、筹融资渠道、投资风险、政策法规、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深化可行性研判。防止和避免盲目投资,提高投资回报。要依法保护投资人利益,放开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制定具体办法对垄断业务特许经营,使民间资本有序进入。社会资本要选准投资方向,把握投资机会,更多投入实体经济,以求长期稳定发展和良好回报。
注重提质增效 抓好成果转化
第三,重塑和再造降本增效的观念,发展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成本已上升到美国的九成,长三角、珠三角达到95%,确实形势严峻。美国“本土回归”降低了物流成本,页岩气的开发利用降低了能源成本,加上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使其制造业成本不升反降。我国企业应重塑和再造建立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的低成本战略,依靠创新驱动,提升生产力要素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就人工成本而言,解决的办法是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用装备和技术代替人工,即浙江省提出的“机器换人、人控机器”,从而大大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和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换得生产稳定、质量升级、效率提升。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简陋的劳动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来换取企业利润。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带来了竞争,增加了员工提升素质的动力,通过转岗培训为企业开发新业务提供了人力资源。
第四,产学研相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推进科技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
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是重要方面,关键要抓好成果转化,在“用”上狠下功夫。研发的目的在于“用”,只有“用”才能进入市场,研发成果要从论文、评奖、样品中释放出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成果要变为工艺包、工程设计、实体项目,样品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另一个含义是用户要自始至终参与研发、试制、设计、制造和营销全过程,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用户反映,而且通过参与建立了互通信任,从而加快了研发进程,疏通了推广使用途径。这就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创新机制,科技研发与资本投入相结合,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使创新成果在实体经济沃土上落地生根。大中型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中小企业力争做到专精特新。行业不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同,都要逐渐加大接近国际同行的水平。组织生产营销中的技术攻关,由骨干企业牵头组成产业联盟,合力开展行业共性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来自生产实践的重大科技难题应当是科研院校研发项目的来源,企业应主动跟踪了解科研院校的研发成果,主动承接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行业的技术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