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行业相关信息

创新促增长 用新思路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6日]

——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七次会议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司建楠  发布时间: 20141225  

  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第七次会议1224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深入讨论交流、研究做好明年的各项经济工作。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作了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增长的主旨讲话,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寿君传达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工经联执行副会长路耀华报告了中国工经联2014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2015年重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会议由执行主席朱继民主持。
  会议通过了《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主席团主席的议案》、《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副会长的议案》、《关于荣剑英同志不再担任中国工经联秘书长、法定代表人的议案》、《关于熊梦同志为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秘书长和法定代表人的议案》、《关于增补中国工经联理事的议案》、《关于变更中国工经联理事的议案》、《关于发展中国工经联单位会员的议案》、《关于中国工经联办公地址变更的议案》。
  面对新形势 把握新常态
  李毅中指出,当前,国内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发展历史阶段,企业要把握变化了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速度的换挡期,调整改革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复杂性。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李毅中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的指标仍在合理区间内,这是新形势下的新常态。要积极谋划发展,而创新应成为动力的源泉。 
  从经济运行看,首先,工业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明显放缓、缓中趋稳、稳中提质,行业地区差异明显增大。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从2008~2013年,工业增幅分别是12.9%11%15.7%13.9%10%9.7%,增速已明显放缓。分行业看,增速较快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原材料增幅回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7.5%,能源工业估计只有4%左右。分地区看,各省区市增速差异较大,一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增速大幅度放缓。同时,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化解过剩、质量品牌、三网融合等转型升级的措施见到成效。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结构调整正在深入。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见到一定成效。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4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幅下降了6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9%,分别比上半年回落约2个百分点。钢铁、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继续下降,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21.8%的较高增速。这是改善宏观调控走出的一步,调整是必须、合理的,有助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达到48.5%,相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降为41.5%;但也引来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忧,对此应两分法来分析判断。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关键,保持一定的增幅是必要的,但如果忽视了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违背了常态,恐事与愿违,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成本费用上升,盈利状况分化,企业状况有起有落、有喜有忧,差异化应当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市场需求不足,1~11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但其中食品、服装、鞋帽、家电、日用品等增幅都在10%左右。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3个月负增长。企业反映,银行抽贷、压贷、停贷现象增加。企业成本费用上升,1~3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收入中成本高达86.02元,同比上升了0.19元,企业五险一金总量占到工资总额近一半。企业利润提高,但行业差异较大。
  认清外部变革 确立新思路 
  李毅中强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银行定向降准、定向减息,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发展,实施企业收费清单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售房放宽信贷等,尤其是出台了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十项措施,以及非对称降低银行存贷基准利率措施。以上有的已经见效,有的正在落实。在落实中肯定会有困难和阻力,要以积极态度去化解、改进,扩大政策效果。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缓慢艰难复苏,仍然存在着深层问题和新的变数,但各国都在谋求深度变革调整,美国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本土回归的战略实施见到了成效。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化。新兴经济体和资源产国也在深刻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初级产业结构。
  李毅中指出,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变革,给我国经济带来双重压力和新的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世界经济在发展,大家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有合作交流,更有竞争竞赛。我们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新思路,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增强忧患意识 创新投资理念 
  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常态,企业应寻求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李毅中指出,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是推动转型升级,改变工业发展对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第一,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双重压力与挑战,企业家应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创新动力。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需求和发展余地,雄厚的资金积累及外汇储备等也是其他国家甚至美国不具备的。我们应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走好自己的路。对照德国工业4.0”的愿景,我国正处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攻坚时期,工业、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也有相当落后,甚至是完全依靠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也要下功夫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在精心谋划工业4.0的同时,也要着力打造工业3.0,甚至不得不去补2.0的欠账,这是我们的国情。在发展的长途竞争中,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更要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第二,创新投资理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内涵为主发展。经验证明,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的战略措施,投入产出比可达3:1(产出包括利、税、折旧、工资和利息)。今年1~11月全国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前后占比就已达到50%~69%。企业应集中自有资金,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吸引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装备改善、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内容,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短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企业发展要由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市场投资主体,要改进和规范投资行为。首先是多渠道准确及时了解市场供需,避免信息失真误导;无论何种企业都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权责一致、盈亏自负、风险自担。无论国内、国外项目投资都要从市场需求、原料产品、物流运输、资源环境、技术路线、投资回报、筹融资渠道、投资风险、政策法规、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深化可行性研判。防止和避免盲目投资,提高投资回报。要依法保护投资人利益,放开垄断行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制定具体办法对垄断业务特许经营,使民间资本有序进入。社会资本要选准投资方向,把握投资机会,更多投入实体经济,以求长期稳定发展和良好回报。
  注重提质增效 抓好成果转化 
  第三,重塑和再造降本增效的观念,发展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成本已上升到美国的九成,长三角、珠三角达到95%,确实形势严峻。美国本土回归降低了物流成本,页岩气的开发利用降低了能源成本,加上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使其制造业成本不升反降。我国企业应重塑和再造建立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的低成本战略,依靠创新驱动,提升生产力要素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就人工成本而言,解决的办法是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用装备和技术代替人工,即浙江省提出的机器换人、人控机器,从而大大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和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换得生产稳定、质量升级、效率提升。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简陋的劳动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来换取企业利润。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带来了竞争,增加了员工提升素质的动力,通过转岗培训为企业开发新业务提供了人力资源。
  第四,产学研相结合要在上狠下功夫,推进科技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
  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是重要方面,关键要抓好成果转化,在上狠下功夫。研发的目的在于,只有才能进入市场,研发成果要从论文、评奖、样品中释放出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成果要变为工艺包、工程设计、实体项目,样品要变为产品、商品,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另一个含义是用户要自始至终参与研发、试制、设计、制造和营销全过程,不仅带来了市场信息、用户反映,而且通过参与建立了互通信任,从而加快了研发进程,疏通了推广使用途径。这就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创新机制,科技研发与资本投入相结合,实现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使创新成果在实体经济沃土上落地生根。大中型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中小企业力争做到专精特新。行业不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同,都要逐渐加大接近国际同行的水平。组织生产营销中的技术攻关,由骨干企业牵头组成产业联盟,合力开展行业共性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来自生产实践的重大科技难题应当是科研院校研发项目的来源,企业应主动跟踪了解科研院校的研发成果,主动承接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行业的技术经济水平。